以下文章来源于制度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作者凌冰冰
根据财政部2月2号公布的财政收支数据显示: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3%;与此同时,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正值股权财政元年,深港双城如何把握先机牵引全球重仓中国?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制度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凌冰冰分享观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 国企资产是当前政府部门除了国有土地资产之外的最大一块资产了,如果通过提质增效,若能够让300万亿元的国企总资产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就有3万亿元收益增加,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的收入缺口。”
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也是我们极力向全球投资者推荐重仓中国的底层逻辑之一。因为股权财政不仅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加充裕多元的资金支持,而且还能催生更多制度优化下的宝贵投资机会。
2023年可谓中国股权财政的元年,除了要有效解决过去土地财政带来的诸多遗留问题之外,我们也需要面向未来,充分考虑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支出和能源转型所必须的基础投入支出以及全球局势所牵引的资本市场波动等多方需求影响。
那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面向全球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深港双城又有哪些不容忽视的先机、如何牵引全球重仓中国呢?
笔者认为,股权财政意味着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拥抱资本市场,并希望通过全球资本市场参与进行更加高效的社会资产福利的长期保值与增值。
一方面国际上的新加坡模式和挪威模式都持续给了我们充足的脚本参考,另一方面近年包括深圳、合肥以及珠海等国内一系列网红国资委的成功股权操盘经验案例,也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
而香港特区作为我国国际资本化程度最高的窗口,同时也是最先承压人口老化带来一系列社会资产福利挑战的城市,自然也能为股权财政提供诸多宝贵的国际金融制度和资本市场经验。
01 深圳依旧可以成为香港经验全国推广的试验田与排头兵。
比如香港如何通过强积金制度优化市民养老退休保障?随着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是否亟待解决市民的基础金融配套和投资教育普及问题?同样,香港金融从业人员的持牌认证筛选机制和可持续从业教育制度是否能先在深圳试点执行?
02 科创金融可以成为深港双城合力出击的最佳内容交集。
科创金融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如何让国际金融资本高效为未来科技创新企业进行精准赋能,这不仅仅在于多元融资渠道和方式的打通与开创,还在于我们对未来科技创新企业的全新估值与定义。
在深港两大交易所和无数全球行业龙头汇聚之地,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类似硅谷银行这样的科创金融应用人才品牌团队的培育工作。
03
不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深港双城作为21世纪全球最值得瞩目的大湾区核心,务必把握国际化、数智化和多元化的中国企业行业龙头的发展转型需求,同时在全球新能源、新基建和新消费三个重点资源重新配置领域,持续主动担负重任。
比如如何领先服务中国国企央企ESG国际认证需求?如何协同中国各地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民企代表进行全球核心上下游战略资源的布局?如何让国际资本能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和信赖中国科创企业,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硕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