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解读暨深港“双总部”机制创新研讨会在深圳福田顺利举办。研讨会由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贸易发展局、团结香港基金、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创新研究会主办,邀请来自香港与内地的各界专家学者,围绕河套发展规划及未来深港合作机遇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共论如何以河套园区为重要平台,助力深港全方位合作发展,展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之路。一百五十余位嘉宾现场参会,线上观看人数达3000人次。
开幕致辞
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汝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王丛,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水志伟,香港贸易发展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为本次研讨会致开幕辞。
致辞嘉宾: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王汝津
王汝津副主任提到,党中央对河套园区的建设寄予厚望,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希望河套园区能成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大中心重要基点以及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强大支撑。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能够围绕河套的开发建设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
致辞嘉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
王丛
王丛副校长指出,我们正处于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之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对深化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围绕河套规划进行解读和研讨,为促进深港合作和大湾区的建设贡献智慧。
致辞嘉宾: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 水志伟
水志伟副总裁表示,此次研讨会涵盖了许多重要的议题,对深圳和香港的协同发展以及推动科技创新有深远的影响。相信通过今天的交流与研讨,会有更多宝贵的观点和见解被分享,为河套园区的发展规划和深港合作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致辞嘉宾:香港贸易发展局深圳首席代表 曾沂靖
曾沂靖代表指出,河套园区是未来大湾区科创平台的支点,应以市场与资本为杠杆,撬动中国的科创发展。河套方案是深港联合推动的,能够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带来的制度红利,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科创生态圈。希望河套园区能把握宏观政策支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致辞环节主持人: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 肖耿
主题演讲
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展事务署副署长吴强军,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发言嘉宾: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建设发展事务署副署长 吴强军
吴强军副署长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展开了详细解读。首先介绍了河套的过往历史、区域概况、发展定位与目标、使命任务。目前,河套园区已通过自主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科研创新制度,主要包括选题征集制、同行评议制、政企联动制、项目经理制、团队揭榜制等。吴署长特别介绍了香港科技园深圳分园,即香港的科研机构在深圳落地,并按照香港模式运营,此模式在深港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河套园区还通过“租、购、改、建”四种措施,充分释放优质科研空间,吸引了大量香港科研机构或科创企业落地深圳园区。总体来说,河套园区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做出新贡献,助力深港建设全国科创先行示范区。
发言嘉宾: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 肖耿
肖耿教授基于深港合作现状,针对性地提出“跨境双总部”创新机制。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双循环衔接带制度环境,如果想要将两种制度环境的优势结合起来,需要恰当的微观机制落实深港之间的人才、资金、物流的畅通。“跨境双总部”机制可以理解为在香港注册的离岸企业符合条件后,允许在内地设立第二运营总部,在香港方面的监管下,主要服务离岸市场的客户或跨境业务。该机制能够全面地促进深港融合,突破产业、人才、社会等方面的深港合作难题。河套方案是“跨境双总部”机制的优秀案例,能够兼顾香港与深圳在科创领域的优势,激发两地科技创新的新活力。
主题演讲环节主持人:香港贸易发展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
专家发言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夏广志、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围绕研讨主题进行了发言。
发言嘉宾: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 方舟
方舟总监认为,从微观角度来说,河套平台将助力香港形成“南金融、北创科”双重心布局,也能够为深圳引入国际化的科研团队与科创园区。从宏观视角来看,河套方案为“一国两制”新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一国两制”不再是过渡性安排,而是成为我国制度优势的一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两制”合力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河套园区也将实现“1+1>2”的效果,促进深港科创联动,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发言嘉宾: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广志
夏广志副主任指出,河套方案支持深港两地高校联合成立研究生院,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对此,夏主任进一步提议建立“湾区大学联合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由大湾区知名高校共同设立,充分发挥大湾区高校的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展国际化、开放式、前沿性的研究生教育,并在前沿领域进行研发合作,加速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
发言嘉宾: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
邹平学
邹平学主任指出,之前的港澳问题研究主要聚集在政治与法律领域,2021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平台的建设方案,说明港澳问题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至经济、文化、教育、科创等领域的合作问题。河套方案为深港两地的科创合作提供了独特的平台,能够最大程度地结合深港优势,促进深港的紧密合作。下一步还需要通过更具体、更全面、更创新的法制建设,为各个园区规划的落实、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发言嘉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
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玉阁
张玉阁所长表示,由于法律、制度、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深港两地合作与融合还存在诸多瓶颈制约,对此,河套方案进行了积极创新和突破。自由流动是制度融合的基础,河套方案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纳入了“五流四制”,并积极推进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为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将推动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专家发言环节主持人: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创会会长、深圳市科协原副主席 张克科
张克科会长回顾了四位嘉宾的发言,提及了“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对河套方案的突出贡献,深度赞同“湾区大学联合研究生院”的构想,列举了大湾区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展望了河套园区的发展前景,认为河套方案将从多层次促进大湾区融合。
主题讨论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大湾区办事处首席代表张丽英、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中大编码行政总裁吴国声、沪港中科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马骏一围绕河套发展规划及未来深港合作的机遇,进行了主题讨论。
从左至右依次是:水志伟、张丽英、高凌云、吴国声、马骏一
张丽英代表表示,河套方案能够促进机制协调、开放发展,建立了一个开放性、首创性的平台。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聚焦于应用研究,致力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相信河套方案能够从技术互通、人才交流、资金流动等方面助力企业的新型工业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凌云总监指出,河套方案将充分发挥港校的科研能力,建立国际水平的科研平台。现在已有不少平台或机构尝试将香港的科研优势与深圳的空间优势结合,河套方案将为两地科创优势结合提供新的模式,也提供了一个精准匹配高校研究成果与实体产业发展的平台。
吴国声总裁提出,河套方案将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能够为编码企业提供发展机遇。要利用前沿技术,将河套地区打造为智慧城市示范区,为河套方案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持,并介绍了中大编码在大湾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
马骏一总监表示,河套方案涉及科研要素跨境流动,能够为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提供前提条件,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支点。医药产业涉及人民生命健康,需要进行严格监管,但香港缺少医药监管机构。希望香港能够成立相关监管机构,并通过河套平台与国内医药监管系统实现监管互认,最终在河套园区融合世界主要国家的医药监管要素。
肖耿教授在闭幕致辞时感谢了各位嘉宾与观众的积极参与,期待各方在未来产生更深度的交流与讨论,为深港合作、大湾区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从左至右依次是:马骏一、张玉阁、夏广志、邹平学、马晓军、李其乐、张克科、方舟、肖耿、王汝津、刘丽萍、曾沂靖、水志伟、张丽英、孟宏、练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