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近日发布了2017年第三季度全美家庭债务和信贷报告。全美家庭债务在过去三年持续上升,其中汽车贷款和学生贷款是美国家庭债务上涨的主要原因。汽车贷款上升反映了美国家庭对经济信心增强,提高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学生贷款增长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成本的持续过快上升,对未来美国家庭消费和长期经济增长造成抑制作用。家庭债务违约率在第三季度略微上升,但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三季度新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分数有所改善,对未来违约率走势也是正面消息。
美国家庭债务在2017年三季度持续上升
3季度报告称,截止9月30日,家庭债务总量已经抵达12.96万亿美元的顶点,相比于上一季度增长了1160亿,高出2013年第二季度最低点16.2%。 其中,住房贷款(Mortgage)增长0.6%, 汽车贷款(Auto Loan)增长1.9%,学生贷款(Student Loan)增加1%,而信用卡债务(Credit Card Balance)的增长率达到了3.1%。
第三季度末,住房贷款的数额达到8.47万亿美元,该数值与上一季度相比增加了520亿美元。 房屋净值信用贷款(Home Equity Lines of
Credits balance)减少40亿美元,现阶段数值为4480亿。而非房屋贷款(Non-housing balance)在过去6年间平稳增长,第三季度增长了680亿美元。与此同时,信用卡债务增长240亿美元,汽车贷款总额增长230亿美元,学生贷款则增加了130亿美元。
图一:总债务和信贷以及其组成情况
图一展示了美国家庭债务和信贷的组成情况。其中住房贷款(Mortgage)在家庭债务总量中占比最大,比重达到67%。其比重在2007-08年次贷危机时达到顶峰,而后因一系列“去杠杆”的相关政策有所下降,但趋势并不明显。2013年末开始微微回升,但比重始终未能下降至危机前的水平。
汽车贷款和学生贷款喜忧参半
相比于住房贷款,汽车贷款(Auto Loan)以及学生贷款(Student Loan)是增加幅度较为明显的两个类别。在经济持续复苏,居民信心上升的大环境下,人们购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意愿增强,造成汽车贷款上涨速度加快。因此汽车贷款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增长以及居民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图二中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调查(Consumer Sentiment Survey)数据支持这一论点。
图二: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自密歇根大学消费者调查结果)
另一方面,虽然学生贷款比重持续上升,从危机后的5%增长至今年第三季度的10%。美国政府给学生贷款提供相对的宽松的政策,以及各个高校普遍提高的学费被认为是学生贷款占总债务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虽然学生贷款目前对美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并不明显,金融风险有限,但家庭债务负担加重必然影响未来的家庭消费能力,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债务违约率有所上升
目前美国的债务情况反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表明美国的经济依旧处于逐渐复苏的阶段。债务违约率(delinquency rate)有抬头迹象,一旦经济下行,可能造成一定的风险。但目前没有风险明显上升的迹象。
图三:违约占总债务的比例(%)
图四表明:近年来,不同类型的贷款,在违约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汽车贷款和学生贷款重度违约的百分比逐年上升,分别达到4%和11.2%。而其余信贷种类的占比,包括信用卡卡,住房贷款以及其他的循环债务,则处于下降的状态。其中住房贷款的违约率持续好转,仅1.4%的贷款属于重度违约。
图四:不同贷款种类重度违约的占比(%)
总体以及个别贷款类型违约率的上升,可归结于有关机构前期对贷款者背景调查力度的放松。而现今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积分则是影响未来债务和信贷质量的重要因素。
图五:起始信用评分(汽车贷款)
图六:起始信用评分(住房贷款)
图五和图六分别展示了,汽车贷款和住房贷款新申请人信用等级的提升,这对于未来家庭债务违约率有相当重要的改善作用。
与此同时,由图七所示,丧失住房赎回权的账户(foreclosures)和破产账户(bankruptcies)的新增量也有所减缓。在7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有7万左右的账户丧失住房赎回权,约20万8千人申请破产,和上一季度相比情况略微好转。
图七:新增丧失住房赎回权账户和破产账户数量
综上所述,第三季度全美家庭债务和信贷报告显示,汽车贷款是增幅最明显的贷款种类之一,显示了未来美国经济向好的总趋势。但学生贷款总量和违约率的持续上升对未来经济增长会带来一定的抑制作用和风险。目前美国家庭总体违约率仍然处于相对低位,而且三季度新贷款申请人较高的信用评分对未来违约率也会带来正面影响,削弱违约风险。
References:
Quarterly Report on Household Debt and Credi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 Center for Microeconomic Data
https://www.newyorkfed.org/microeconomics/hhdc.html
Survey of Consumers: Michigan University
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研究中心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Center for
Macro-Financial Stability and Innovation
Shenzhen
Finance Institut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Hong Kong (Shen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