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政学银企齐聚,共探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09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集聚了广泛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国际化的金融体系,成为推动大湾区全球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命题。

11月7日上午,第十八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简称“金博会”)开幕后,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指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国际金融学会、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深圳市金博会运营有限公司承办。国家及大湾区政界高层、金融界领袖、企业家及学术界人士35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湾区金融发展尤其是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的前沿议题和未来机遇。

开幕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阮健骢

关于如何构建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新格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阮健骢在代表主办方的致辞中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创新”“融合”“协作”。首先是创新,在大湾区发展规划中,国家给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创业之都、金融创新中心、高端产业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金博会在创新上也大有可为;第二是融合,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阮健骢认为金融不仅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是助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的重要工具。当下,金融的教育和研究应该更加积极地响应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和科技、产业融合的需求;第三是协作,他也强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肩负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其通过与大湾区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积极推动前沿研究,同时为本地区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平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金融机构不仅要支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提升,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帮助改善产业内部结构。樊纲认为,产业端正处于应做更多兼并重组的时期,兼并重组等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服务业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桌对话

企业端、资金端“面对面”,如何构建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新格局?

大会还开展了三场圆桌对话。在圆桌一的对话中,资本端与企业端的嘉宾就“如何构建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新格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担任本轮对话主持人。与传统行业不同,科技企业具有“轻资产、重投入、高增长、强波动”的特性,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盈利不确定时常发生,因此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对金融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和精细的要求。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健

王健副院长指出,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非常先进的金融部门和科技部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其中,“金融科技”更多强调应用区块链、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高金融效率或推出新的金融服务;“科技金融”则侧重于金融行业如何助力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科研的发展。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曾玓

“我们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研发、创新上,过去5年我们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每年20亿元以上。”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曾玓也建议称,“金融机构在做信贷支持时,应把这部分研发投入纳入考虑,比如研发投入到一定阶段可以做一些利率调整、优化,可能更适合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

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之一便是“长周期、高投入”。而在所有科技创新企业中,药物研发类企业的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特点尤其显著。例如,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代谢等疾病领域的绿叶制药(02186.HK)将每年超出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

绿叶制药(深圳)有限公司

董事、副总裁陈进忠

会上,绿叶制药(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陈进忠也呼吁,生物医药行业需要一些耐心资本、耐心金融支持,近两年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投资等各方面非常艰难,例如一些药物研发企业,已经进入了临床一期甚至二期,但没有资金注入支撑企业经营。如果金融能有更长耐心助力企业发展,我相信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深圳或国内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在会上直言,科技金融目前对于人形机器人部分处于观望态度。“无论是从人工智能还是机器人本体来讲,我们和欧美的投资力度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应该有超过10倍甚至更大,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值得更深入了解、投资。”

太平金控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潇

而在金融端,与会嘉宾也提出了各自的科技金融解法。太平金控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潇表示,在国产替代大潮的背景下,很多国产化技术被推到市场端、应用角度,我国诞生了诸如华为、比亚迪等产业龙头,而产业链上有无数科技型企业。但保险资金本身对风险具有一定的谨慎和厌恶,要从投资的角度做好“五篇大文章”,需要有较深的、紧跟产业龙头进行布局的概念,“金融相当于‘血液’的职能,以一个更好的时间周期在整体已经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链条上,把我们一颗颗的种子在产业链通过金融的资本孵化做大。”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唐华云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唐华云也从绿色债券、数字债券介绍其如何用金融科技去赋能,用科技去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索。据悉,中央国债登记结构有限公司主要提供中央债券的登记、结算、发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披露等各项业务。

朗华集团副总裁、朗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志军

此外,深圳市朗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朗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志军认为,在大湾区更好地将科技企业和金融一体化发展,需要场景方、科技方、资金方3个角色有效结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他介绍了该公司在生产性服务平台、开放式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相关探索。

深圳数据交易所总经理古亮

深圳数据交易所总经理古亮分享了一组数据:深圳数据交易所已经完成在全国实现141亿数据相关产品工具服务交易流通,同时实现80多笔2.5亿跨境金融流通和交易服务业务。他认为,基于当前国家战略布局和全球产业分工,粤港澳大湾区应更强有力地在金融科技的创新方面去做探索,如数据资产入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资本化、资产化,通过新的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产品的创造力,最终服务于全球的产业发展。

 

金融助力企业出海,如何深化深港跨境金融协同路径?

在第二场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就“前海金融改革开放:深港跨境金融合作和发展路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讲座教授谢丹阳担任本轮对话主持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讲座教授

谢丹阳

谢丹阳教授表示,大湾区应该是一个“一国两制”框架下法治、法规取长补短、融合试验区,在深港跨境金融合作方面前海是排头兵,前海可利用自身独特区位优势和合作伙伴一起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深圳市前海金融发展局副局长尹志梁

深圳市前海金融发展局副局长尹志梁从机构互设、业务联通、机制衔接3个方面分享了深港发展合作前海所做的创新举措。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前海将从科技金融方面发挥人民币国际投贷作用;在绿色金融方面,人民银行做了中小企业的环境披露试点工作,引导投融资机构为开展碳排放贷、碳中和贷等绿色金融服务;在数字金融方面,前海要发挥深圳的优势,利用完整的科技产业链和丰富的科技技术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用好配对服务平台,与香港金管局推出更多的深港金融科技跨境合作项目,也为香港参与下一步国际数字化变革竞争提供更多的后台人才技术方面的支撑。

世纪证券监事会主席王婷

“出海不只是产品的出口,或者帮助别的品牌加工,而是企业要走出国门。”世纪证券监事会主席王婷表示,从品牌运营、销售打造、股权结构的适配度上,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才能和国际投资者进行同一语境下的合作,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科技能力或是产品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已稍显掣肘,金融机构应为企业提供更深度的、“一企一策”的服务。

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李菁

从银行角度来看,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李菁分享称,对于企业出海,银行正在做产品服务创新的迭代,除存贷汇以外,更加注重通过整合“金融+非金融”资源赋能企业产品和资本走出去,提供场景化、综合化的服务。

而毗邻香港的深圳前海,正利用其规则机制衔接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优势,力争成为企业出海的首选地。

这背后是其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在机制规则衔接的努力。例如,FT账户在前海落地后,银行机构能利用前海FT账户体系,联通香港资源为境外企业投放跨境资金支持,同时能够通过FT账户灵活运用两种市场在利率、汇率之间实现最优配置赋能企业高质效出海。

目前,前海已汇聚全国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港资控股公募公司、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等;前海微众银行也在香港设立了科技公司总部。深港两地互设机构便于在金融领域合作。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区域总经理李其乐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区域总经理李其乐表示,汇丰作为业务重心和强项是引进来、走出去,一直很重视去关注、参与前海的金融开放和先行先试政策。前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深港合作的基础、先行先试的便利条件,去年前海30条公布之后,汇丰也积极参与,在相关业务上不断探索创新。今年底深圳分行也会搬进前海,参与更多跨境金融的先行先试。

海港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任靖

除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力之外,前海也不断在产业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海港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任靖表示,前海作为金融开放对外的示范窗口定位,并且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方面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作为机构投资者,会在政府的引领下尽量在科技、新兴产业制造方面做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做好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提升深港两地的科技能力。

 

深港澳机构齐聚,大咖热议金融科技机遇

在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协同:深港澳合作的产业视野”的第三场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深港澳三地金融科技领域加强合作的路径,旨在共议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该环节由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宋敏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宋敏

宋敏院长表示,大湾区三地各有优势,如香港的制度开放、灵活性等,但它是一个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缺乏产业、科创支撑,而这方面正好是深圳的优势。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三地的优势和澳门的特色,大湾区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第一的创新集群。

山西证券自营分公司技术总监程彪

山西证券自营分公司技术总监程彪表示,金融科技发展模式有从“金融为主,科技为辅”的传统模式转变到“科技为主,金融为辅”科技引领模式。在这个新模式下,数字金融,人工智能将成为最重要领域之一。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将从过去简单的客服,文本分析等进化到各种智能体,比如合规智能体、风险管理智能体、各种资产投资交易智能体等。在大湾区的合作模式上,金融科技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合作伙伴在文化、经营、公司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敏捷模式,在金融科技上形成新的合作机制。

永时创投(香港)创始合伙人伍尚楷

永时创投(香港)创始合伙人伍尚楷表示,随着内地和香港双向互联互通的加速,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相较香港,内地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工程师资源丰富、迭代速度快等优势。他提及,永时创投投资组合中的一家保险软件公司凭借内地的研发中心,在9个月内就拿到了香港一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订单。“另外,数字货币钱包对20岁以下的人口渗透率非常高,再过几十年,这一习惯可能会成为社会的普遍趋势。”

华夏基金(香港)数字资产管理主管朱皓康

华夏基金(香港)数字资产管理主管朱皓康提到,华夏基金(香港)参与了香港金管局指导下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数码港元以及港元稳定币三个沙盒项目。他认为,区块链技术在交易、结算、清算、资金流转等方面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华夏基金(香港)在香港证监会的指导下,正在积极筹备港元货币基金的代币化产品。

GSMA大中华区生态合作总经理林立

GSMA大中华区生态合作总经理林立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分析了当前金融科技的机遇。其中供给端是技术融合,如5G和AI的融合;需求端方面,大湾区企业和个人对于金融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且需求上具有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的特点。其中,数据安全、标准统一问题成为挑战。GSMA正在着力于推动统一的API接口以解决跨境运营商的互联互通问题。

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范家文

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范家文表示,深港澳三地的发展定位有所不同,各具侧重的发展方向恰为三地协同共进带来重要机遇。“金融科技是内地、香港、澳门都在关注的前沿领域,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应用场景,以及产品联动创新上,深港澳三地可以很多值得合作和探索的地方。”

 

学术、行业权威机构共振,贡献前沿研究成果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吴程彧作《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路径》白皮书发布演讲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员,深圳市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及秘书长本力致《数据资产交易伦理治理报告》发布辞

最后,大会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路径》白皮书和《数据资产交易伦理治理报告》发布仪式。其中,《数据资产交易伦理治理报告》由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数据交易所、深圳市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共同发布。

深圳数据交易所合规部总经理

王青兰博士致辞

深圳数据交易所法律顾问王艺律师

介绍报告主要内容

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国际商会等承办。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深圳金博会历经十七届培育及沉淀,现已成为国内金融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之一。本届金博会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搭建了全球范围内政金企对接交流合作的平台,帮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力助推深圳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全球产业金融中心建设和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届金博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还重点展示了FEMBA项目和数据学徒实习招聘平台,以及参与了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百行千所万企赋能行动”发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