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研究 | 叶帅、张劲帆:中国新基金过度发行之谜和投资者保护

发布时间:2025-03-12

"基金净值涨了,我的钱包却瘪了?"基民的灵魂拷问背后,暗藏着一场银行与基金公司的"合谋游戏"。数据显示,中国基金经理人均管理2.7只基金,远超美国的1.3只,其背后隐藏着银行通过托管费绑定新基金发行的利益链条——基金公司为换取银行渠道的"流量入口",不得不“高频上新”,导致老基金被遗忘。

近期,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叶帅教授、张劲帆教授的最新研究《中国新基金过度发行之谜和投资者保护》(Excessive Issuance of New Funds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 on Investor Protection)在最新一期的《金融研究》期刊上发表。

作者简介

叶帅

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

金融产品定价、市场微观结构

张劲帆

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

金融学领域负责人

研究领域

中国经济、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数字经济

本文合著者

郑凯轩

港中大(深圳)金融工程硕士、研究助理

 

论文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公募基金“重首发,轻持营”现象的深层次制度性原因及其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募资主要依赖于新基金的发行,而非扩大已有老基金的规模。平均每位基金经理管理2.7只基金(远高于美国的1.3只)。我们发现,高昂的银行托管费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银行托管服务成本低廉且收入稳定,使银行更倾向于代销新基金以获取新基金的托管业务,而非代销已托管在其他银行的老基金。同一银行内部各分行之间对托管业务的竞争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是中国公募基金的主要销售渠道,基金公司更倾向于发行新基金并将其托管在不同银行,以托管费换取银行的渠道支持和客户资源。

当基金经理发行新基金后,其管理的老基金表现往往出现下降。通过对比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老基金,我们发现,新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平均高于老基金1.5%~2%。由于新基金的资金流入更依赖其近期业绩表现,基金经理因此有更强的动机提升新基金的业绩。然而,基金公司大量发行新基金可能会损害老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此外,频繁的赎回和申购行为也对基金经理的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加剧了基金投资的散户化倾向,最终影响整个基金行业的投资回报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我们建议,监管部门通过降低或放开托管费率,改变公募基金经理激励机制,加强投资者教育,以缓解新基金过度发行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行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