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研究 | 徐思闯:企业进出口“双管齐下”,打开降本增效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5-1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的进口和出口活动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高昂的国际交易成本成为部分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阻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徐思闯教授与香港科技大学的Yao  Li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Stephen R. Yeaple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Tengyu Zhao教授的合作研究Bilateral Economies of Scope提出,企业在特定外国市场的出口和进口决策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表明,企业在特定市场同时进行出口和进口时,能够显著降低出口和进口的固定成本。这种市场特定的双边经济范围(bilateral economies of scope)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并对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其进出口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与企业国际化、贸易政策和企业绩效等相关的文献,为理解企业如何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还为相关机构制定更有效的贸易政策,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该研究论文在国际经济学权威期刊《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上发表。

作者简介

徐思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

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本文合著者

Yao  Li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ephen R. Yeaple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Tengyu Zhao

Fudan University

 

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

国际交易涉及高昂的成本,包括物流、合同签订以及获取当地制度知识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成本限制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出口或进口单一方向的成本,但现实中,企业在进入特定市场时,其出口和进口活动可能存在成本上的互补性。例如,企业在进入一个出口市场时所投入的资源(如翻译服务、法律咨询等)也可能用于从同一市场的进口活动,反之亦然。这种市场特定的双边经济范围在国际交易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分析2000至2015年间中国企业的微观交易数据,发现企业在特定外国市场的出口和进口决策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具体而言,对于特定的外国市场,进口商成为出口商的可能性是非进口商的9.33倍,而出口商成为进口商的可能性是非出口商的9.05倍。这种互补性表明,企业在特定市场同时进行出口和进口时,能够显著降低出口和进口的固定成本,分别平均降低41%和37%。

研究还通过构建一个结构化模型,将企业的出口和进口决策纳入统一框架,进一步量化了这种双边经济范围的规模。模型结果表明,市场特定的双边经济范围在解释中国企业出口和进口决策的排名相关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释了约60%的排名相关性。此外,模型还被用于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全球市场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自由化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以及出口自由化对进口的促进作用,都通过双边成本降低机制得到了放大。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首先,从理论上讲,本文提供了关于企业出口和进口决策之间互补性的新证据,并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这种互补性的规模。这不仅丰富了关于企业国际化的文献,还为理解企业如何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从政策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结果强调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降低贸易成本,贸易自由化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出口和进口活动,还通过双边经济范围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这些效应。这为支持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更有效的贸易政策提供了参考。此外,本文的研究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进一步探索双边经济范围的微观机制,以及研究其对企业创新和生产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