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

第四十四期 | 李伯重:创新与滞后: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早熟而又不成熟”

发布时间:2023-06-20

 

联合主办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嘉宾简介

李伯重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学位制度建立后首位中国古代史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供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理工学院、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学校的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An Early Modern Economy in China, the Yangzi Delta in the 1820s》等。

讲座主题

创新与滞后: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早熟而又不成熟”

过去学界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形态落后而且缺少变化,并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大障碍。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本讲座将就此进行讨论。

本讲座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货币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中,而且出现过两次在世界货币史上居于伟大意义的两项伟大发明,第一项是铜钱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第二项是纸钞的发明和使用。今年是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出现的千禧年,纸币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重要性不逊于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这两项伟大发明之后,中国接受了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通用货币——白银,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得以融入全球经济。在中国货币的历史演变中国家所扮演的角色,本讲座也将予以讨论。

总之,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中既有创新,也有滞后,因而呈现出一种“早熟而又不成熟”的特点。这与我们过去长期讨论的李约瑟难题、韦伯命题等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中国货币史上的变化,可以和其他方面联系起来,从而使得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更全面、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