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观点 | 刘遵义回顾新中国70年称中国经济改革没有输家

发布时间:2019-09-30

新中国70周年华诞,中国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刘遵义教授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新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受益和进步,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输家。


 

国家发展体现制度优势令民众受益


刘遵义教授将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经济发展两个主要阶段的分界点。他认为,在前30年发展历程中,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后来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基础;而改革开放开始后的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功令7.4亿人脱贫。


新中国70年来,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进步,大家都在受益,因此没有人希望回到过去。”刘遵义教授说。他认为,这正是中国政府受到广大民众支持的原因。环顾欧美国家,这几十年来也取得长足发展,但底层民众的实际收入可能并未增加。虽然中国社会也存有贫富差距,但底层民众生活在上升,刘遵义教授认为这是和欧美之间是很大的区别。


纵观70年中国发展,刘遵义教授认为,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改革。他举例说,实行包产到户时,农户完成计划产量之后,若喜欢多做,便进入自由市场;若不喜欢多做,也没有吃亏和以前一样。而城市居民靠着农户计划中的粮食产量,生活并未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所有工厂的材料和机器都是进口,产品也要全部卖到国外,工厂可由此赚取劳动力,同时国内经济也受到保护。“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不要有输家出现。”刘遵义教授指出,改革开始时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可以保障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计划经济已不需要再维持,“据我了解,唯一现在计划一定要实行的,一个是环保指标,另外一个是脱贫指标。”刘遵义教授认为,整体而言改革开放既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为企业和家庭提供了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此外,中国政府利用国民储蓄率高的优势,大幅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前瞻性地为经济发展铺路。而这背后体现了中国现行制度的好处。



 

建设示范区是大湾区多元发展尝试


刘遵义教授又表示,支持中国经济继续扩大开放,因为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中国面临如何维持效率和保持竞争力的问题,若选择关门自己做,或会缺乏进步的动力。参考国际经验,中国未来还应思索垄断型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中央希望大湾区多元发展的另一种尝试。为此,他向深圳提出三点发展建议:第一,全城发展自贸区,关税降为零,从深圳运货去内陆另设关卡;第二,前海的税率与香港看齐,以吸引人才;第三,实现境外资金经深圳进出内地的自由化,可规定资本须在深圳停留一年,并使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大额资金。


作为长期为中国政府提供建议的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曾于上世纪90年代就汇率并轨、强制结汇、应对东亚货币危机等议题建言,并获中央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