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ChatGPT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在引发大家对新兴科技和智能时代的憧憬之外,也让一些小圈子里讨论的人工智能伦理等专业话题成为社会焦点,其中不乏焦虑和恐慌。尤其是,之前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个流行说法是,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完成有创意的工作,但这个神话已经被公然打破了。
大众现在已经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写作散文、诗歌、小说,而且还能画画,甚至可以编程、设计游戏,以及参与影视作品的创作。于是,信誓旦旦于人类独特创意和思考价值的人们,在自信受到冲击后,已然走向了另一方向——对人类的能力和未来极度悲观。这有些像股市中最后的多头,在破位下行后也开始转而看空。
其中,目力所及之最悲观的一种说法,来自原华为泊松实验室主任、机器学习和应用数学首席科学家于江生博士的《人工智能伦理》一书:“人类在造出强 AI 之后,便完成了文明的使命。”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大量的工作、行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人类是否拥有护城河,人类的优势最终体现在什么地方?
自主性的情感是人与AI更为根本的区别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键突破,高盛的软件分析师雷根有较为准确的总结——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以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和代码的形式创建新内容,并通过自然语言而非编程语言来实现,这是其关键的变革性特征。
只是根据目前的情况而言,这种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仍然是分析和反馈性质的,尚不具备类似人类的自主性。
自主性上的差别直接体现到了对环境的理解上。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荣誉教授马库斯强调,“因为人类有一个内部的世界模型,这个模型让人类能够理解彼此和周围的环境。人工智能系统没有这样的模型,也没有对世界的好奇心。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学习到在特定语境下哪些词会跟随其他词,但人类在与他人和周围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
人工智能无法拥有人类的自主性还体现在什么地方?以我的直觉给出的答案是:情感,以及基于情感与利益等一同形成的社会资本。因为人类发明的各种技术其实一直都在帮助人类节省体力、智力,人类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人类发明工具帮助人类“做事”的历史。但涉及“做人”,恐怕是人工智能鞭长莫及的。
换言之,人工智能确实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这也会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但机器很难像人那样去拓展人脉和基于情感、信任而持续积累社会资本。
况且,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与“做事”相关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贬值,与“做人”相关的社会资本有很大可能会呈现相对稀缺的趋势。那么,需要与人深度打交道的工作,体现情感方面优势的行业,则应该会成为人类区别与人工智能的最后堡垒,或者避难所。
而且,这种认识也获得了学理上的支持。今年4月,在珠海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区块链与金融科技国际学术会议暨2023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金融科技与算法专委会年会上,博弈论大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J·奥曼以《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为题发表演讲。
谈及自然智能(NI)与人工智能(AI)的区别时,他认为自然智能对情感的重要运用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系统的目的和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从外部施加在系统上的。而在自然智能系统中,系统的目的是系统的一部分。他认为这种区别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意识进化的起源。
所以,基于自主性而产生的“与环境互动”和“情感发展”两个因素其实是融为一体的,而且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意识进化过程的关键部分。
著名的“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人类已经在潜意识中以一种和谐共鸣的方式彼此协调,从而产生了同情心、同理心和利他主义的本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学会自动对周围人的感觉、经历和行为进行神经性的响应。同理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特征,我们用相似的方式感受和思考,更容易实现团队合作。我们的情感在思想、决策和个人成功中所起的作用远比人们通常所承认的要大得多。
反观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的努力和发展,罗兰·T.拉斯特与黄明蕙合著的《情感经济》一书中给出的一个判断是:研究者正在努力开发情感人工智能,但其实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只是机械和思维人工智能。
所以,即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但仍然缺乏人类由于情感而产生的自主意识。
这种新一代前沿技术虽然能够服从人类完成复杂的任务,但是很难有人类内在的心理感知能力及情绪动力——当然,其中应有的人情味在人类当中也同样日渐稀缺。
以研究人性著称的哲学家休谟有句名言,“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但对人工智能而言,激情只能是理性的奴隶。
“情绪价值”流行的深意
近年来,“情绪价值”这个词越来越火,几乎与“内卷”一样,因为传神表达现实问题进而流行,成为学术语言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典型。
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认为,经济关系与私人情感并非对立,相反,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易洛思所谓的“情感资本主义”,意指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彼此定义和塑造的双重过程。
“情绪价值”大行其道,有助于理解经济与情感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基于人类和人工智能在自主性和情感上的关键差异,理解“情绪价值”其实也是理解人性,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趋势。
“情绪价值”是个经济学概念,据说最初来源于营销中的“顾客感知价值”。
美国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杰弗里·贝利(Jeffrey J. Bailey)在2001年写的一篇文章“Service encounter emotional value: The dyadic influence of customer and employee emotions”,从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视角出发,将“情绪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收益为顾客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为负面情绪体验。
只有使顾客在与品牌的交往中获得情绪价值,品牌才能建立核心竞争优势。这些情绪包括:开心、放松、愉悦、刺激、好奇、感动、兴奋等。总之,让客户上头甚至上瘾。
因此,“情绪价值”进而被认为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软实力”。与“情绪价值”悄然成为热词相对应的是,人们困扰于“精神内耗”的现实。
2022年7月,《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刷屏,并引发大众共情与各大社交平台的狂欢,被称之为“二舅效应”。视频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但是,面对这座山的态度不同,结果可能也会不同。
虽说这个视频毁誉参半,但从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而言,或可管窥“精神内耗”困境中“情绪价值”的力量。
而几乎同一时间段,东方甄选由于董宇辉的意外走红而从谷底走出,延续新东方“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带来的“情绪价值”,成为绝境中翻身的典范,“情绪价值”方面优势显著的董宇辉也已然是直播顶流。
一个“情绪价值”高的人,也意味着这个人同理心强、沟通能力好。但这种“情绪价值”不一定都是“鸡汤”或所谓正能量的,所激发的也可能是弱势者和小人物的道德激情,或者说以直抒胸臆、针砭时弊的共情能力来回应、治愈受众心理上的创伤。
2023年刀郎的新作《罗刹海市》火爆,全球网络播放量突破80亿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也可以部分归功于作品提供的“情绪价值”。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应该更能深切体会到音乐中的“情绪价值”。所以,往往到了老年,还是会动情于年轻时传唱过的歌曲。
视频、直播、音乐等领域,按照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在《变革之声:一部真实的音乐史》中的说法,很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领先指标”:在论文与社评察觉到这些即将到来的转变前,它们早已存在其中。
这一方面反映了在情感方面敏锐过人的创作者对环境和大众情绪的明察秋毫,即根据“环境互动”创造出给受众带来“情绪价值”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前文提过的人类的“情感发展”能力虽然稀缺但一直在演进,以及这种能力在经济中尤其是创意产业中的魅力会更加大放异彩。
一言蔽之,在个人感知被淹没在市场和组织的大背景下,随着娱乐、社交、电商等网络平台的蓬勃发展,“情绪价值”的需求和意义正在被放大,并正在形成未来经济和产业的一大趋势。
吴声在“新物种爆炸”为题的年度演讲中,给出了对未来的预测,第一个预测就是“暗示感消费:能量自洽与移情方案”。他认为,可自我解释的情绪符号与情感代偿,成为消费新决策。
MBTI产业链,从个体的人格类型到品牌的人格类型,流行社交符号的商业化,是在理解自我中疏解焦虑的情绪消费;异宠经济呈现的高速发展态势,意味着人宠生活进入了满足差异化情感需求的新阶段。更多生活细节成为情绪锚点,带来新的社交货币与消费决策。
情感经济时代的来临
“情绪价值”的经济学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当他人感觉糟糕时,它就会感觉不好,而当他人感觉良好时,它也会感觉良好。这就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情操”。现在,人们称之为同理心。
人类从个人情感到共情,进而到“反思性情感”的惊险一跃,最终获得了道德的自我意识。而这一过程,也是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的各种新兴技术目前难以企及的。
当前流行的各种个性化算法推荐,还在个人关注主题和个人情绪的自我加强,远达不到“反思性情感”的状态。
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顾客感知价值”上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在时尚领域生成服装设计促进消费者购买,销售领域识别客户情绪并生成销售脚本增加销售转化,电商领域虚拟主播全天候直播提升GMV,金融领域生成个性化财务建议促成理财交易等。
又如,中长期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和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汽车座舱中自动生成适应性的界面布局、驾驶模式和性能参数。更进一步,通过抓取用户的表情、语音和生理信号等特征,实现情绪识别。根据用户的情绪状态,调整座椅功能、氛围灯光、音乐风格等环境要素,推送量身定制的音乐、电影、播客等娱乐媒体内容,提升驾乘体验。
无论如何,出于获得“情绪价值”的需要,人类和人工智能都会在情感的经济潜力上发力。情感经济时代的来临很可能是知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学宗师德鲁克预言,我们正在面临每隔几百年就会发生的一场变革,而这一次,我们将共同进入知识社会。
知识社会真正支配性的资源、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正在迅速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知识社会的主导。
德鲁克的这些预言已经成为现实,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科技行业成为世界500强中最具价值的行业,知识工作者及其知识创新成为商业和组织竞争的核心内容。亚马逊、谷歌、微软、腾讯、阿里等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企业。
而在这一进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改变着知识产生和使用的状态。根据Gartner的预测,至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将占据所有数据的10% (目前不到1%)。同时,据 Sequoia 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计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与分析创意、内容生产等思维相关的知识类工作将越来越多的被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相应的知识工作者的岗位或者工作内容也会受到冲击。
这种变化,按照《情感经济》一书的总结就是:“人工智能将成为思考的主力军,人类智能将成为情感的主力军”。因为,“随着思维人工智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性任务,人类的思考能力或将被削弱,而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
其中一个例子来自一位资深金融分析师,他现在已经把技术性的工作任务交给了人工智能,自己则更关注于客户关系、客户渠道的维护以及服务后的担保。这种朝着情感方向的转变,正在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里发生。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道,基于美国劳工土地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到2026年,年薪超过10万美元且薪资增幅有望超过10%的27种工作中,有21种工作都属于迅速发展的情感经济领域,这些工作都特别强调直接的人际交往,其中15种属于医疗保健相关的工作,其他6种都是管理相关的工作。排在前10的行业中,有9个是不同类型的服务性工作,如销售、个人护理、医疗以及管理类工作。分析类的工作只有商业和金融行业。
在我看来,这是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人类劳动的必然结果,也正是人们对人类相对于技术的比较优势的觉醒,具有分析和思维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和发展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情感经济反映的一个结果,女性的经济地位应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具有“共情能力强、情商高”等特质的人,也更容易在这个时代拿到高薪、高职位,社会分工和教育体系也有可能因此被颠覆。而且,正如已经出现的社交平台上瘾、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问题一样,情感经济的来临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伦理和治理问题。因为,亚当·斯密把情感看作道德的基础,情感经济的发展需要维护共同的道德基础。
* 参考文献
1.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影响》,2023年8月
2. 罗兰·T.拉斯特、黄明蕙,《情感经济: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中译出版社,2022年1月